最近几年,关于高考“吊瓶森林”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,学子们为了不耽误复习,纷纷在书桌前挂起了吊瓶,置身其中,仿佛就是在一片“吊瓶森林”之中。
迷失在“吊瓶森林”的中国人
在我国,90%的患者不知道输液危害性,中国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国际水平的10倍左右,而八成左右患者根本不需要使用带抗生素药物。
在所有输液中,至少有一半是没有必要的。输液过度的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。国际上公认的用药方针是,口服药应占50%以上,肌肉注射占30%—40%,输液占10%左右。
医院,输液的比例甚至超过四成。记者了解到,门诊输液的药物一般分为三大类:
一类是抗生素类药物;
第二类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等老年病的药物;
第三类就是一些其他疾病用药,比如抗过敏药等。
在这三类药物中,抗生素类占到绝大多数。
临床上主动要求输液的病人并不少见。有些人吃两天药不见好,马上要求医生给他输液,怎么劝都不听。还有很多年轻人,工作忙没时间吃药,医院输液,专挑高级的、贵的抗生素。
频繁输液所造成的耐药性,让很多人成了输液室的“常客”,一生病就不得不输液,否则病情无法好转,已经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。
还有不少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,一到换季,医院要求输些疏通血管的药物,预防疾病发作。
这是输液的一大误区,这种预防性输液的办法不但没有科学依据,还会增加院内感染几率,甚至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。
医患关系紧张,医生自保,也是导致输液泛滥的重要原因。
“我以前也不愿意给患者输液,为此挨了不少骂,有的患者甚至当面跟我拍桌子,为什么不给我开输液?现在我学聪明了,只要达到指征就输液,再也没有患者骂我了,都对我一脸感激。”
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中,医生要跟患者说不用输液,是需要一定勇气的。医患关系紧张,让部分医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。
拿抗生素来说,它的治疗范围很广,用了基本不会出太大问题,而且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。
有知情人士表示,“医院中,抗生素占全部药品收入的30%左右,医院可能会达到40%,就住院患者而言,其花在抗菌药物上的费用更是占总费用的一半以上”。
“记得小时候,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,如果烧得不高,都是采用喝姜汤水、白萝卜茶等土办法,捂在被窝里出出汗,几天也就好了,实在不行才吃几片药,很少输液。”
感冒真的需要输液吗?其实,感冒发烧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,治疗一般不需要输液,吃点解热、镇痛、退烧的药,配合补充维生素C就行了。
如果病情厉害,才需要输液,但不一定非要用抗生素。
对于病毒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,单纯靠输入抗生素根本无效,即使是细菌引起的轻度感染,也不必输液治疗,口服或肌肉注射抗生素即可治愈。
特别是抵抗力差的病人,在病种复杂的观察室输液,易发生交叉感染,可能会引起新病,甚至有人还会出现输液反应,从而加重病情。
在一般人的印象里,输液最大的好处就是“好得快”,甚至一些医生也会作出这样的解释。
其实,任何感冒病情都有它的周期,快的3-4天,慢的一星期,不论你采取什么措施治疗,都不会马上就好,其实你不输液也能达到相应的效果,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,不治疗一周也能自愈。
静脉滴注好得快,其原因是:药液直接输入到血管内,随着血液循环,直接被人体吸收,让人感觉好得快,那只是表面现象而已,静脉输液不会缩短病程。
事实上,输液的风险远高于打针、吃药。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,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,虽然发挥药效更快,但如果有不良反应,往往也更快,更严重。
部分患者对药物会有强烈的过敏反应;药物在生产、消毒过程中,没有除尽污染物而引起品质恶化,都是常见问题。
一旦发生危险,口服药可以洗胃,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时间,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,但输液的“快速便捷”,却往往令人失去宝贵的抢救时间。
此外,输液本身所带来的操作问题,也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。比如滴注过快、液体温度过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、输液器具达不到无菌要求等,严重的会导致发热、心力衰竭、静脉炎、空气栓塞以及肺水肿。
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,没有经过胃肠,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,所以常输液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。
在西方一些国家,医生一般都不会轻易给患者输液,输液是“最后的给药方式”。
只有急救、重症和不能进食的患者,才需要采用静脉输液这种风险较高的方式。在中国,滥输液之风也必须刹住!
在中国儿童已经成为其最大的受害者,对他们,一定要能不输液尽量别输液。沈雁英呼吁,除了国家要通过加大对抗生素的控制力度,减少输液外,医患之间增强信任也是必要的前提。
不管你是发高烧还是拉肚子,不要主动要求医生为你输液,一定要牢记先吃药,再肌肉注射,最后输液的原则。
专家总结“输液全攻略”
那么,到底哪些时候该输液,输液的时间、速度等又会对药效产生什么影响呢?
在无法采用口服和肌注时,才应选择输液。具体可以根据以下三种情况来判别:
第一是根据病情的需要,急症、重症该输液就输液。比如说发烧,体温超过39℃甚至40℃,就应该选择输液,因腹泻、呕吐、出血等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,需要通过输液达到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、维持酸碱平衡、增加循环血量,维持血压等目的。
第二是根据药物性质,有些药不能肌内注射,所以只能用静脉注射的方式。比如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,有些会导致组织溃疡、坏死,因此必须中心静脉给药;比如脂肪乳等“营养药”,因为给药量很大,不可能通过肌内注射实现,补液也是如此;还有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C,刺激性也较大,会腐蚀肌肉,一般会采用静脉注射。
第三是根据患者的病情,比如对于昏迷的病人,无法口服药品,因此只能采用静脉注射。
速度:心脏病人别超60滴/分
一瓶药输上两三个小时,考验着很多人的耐性。
静脉输液的速度要由患者年龄、病情和药物来决定。“一般来说,成人输液速度为每分钟60—80滴,心脏病患者一般在60滴以下。”
严重的心肺疾病和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,尽量不要打点滴,以免加重心肺负担,非用不可时,应严格掌握用药量小、滴注速度慢的原则。
另外,不同的药物滴入的速度也不一样,比如高渗盐水、含钾药物、升血压药物的滴入速度要慢。根据病情和药物不同,有时候则需要“快速”输液。
天冷及换季时,都是发烧感冒的高峰期,大医院的输液室,往往挤得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。“在这种情况下,建议大家如果是常规疾病需要输液,医院,医院开药,医院输液即可。”
医院人多而杂,患者不能马上被安置,交叉感染几率大,且护士的照看也容易出现盲区。
哪些病没必要输液
年8月份,安徽省卫计委下发了《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》,给静脉输液戴上了“紧箍咒”,将包括感冒发烧、慢性咽炎、小儿腹泻等53种常见病列入禁止输液名单。
《生命时报》第一时间专访浙江大医院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永红。他表示:从总体来说,如果无其他并发症,
以下53种疾病确实不需要输液。
内科
1.上呼吸道感染:普通感冒、病毒性咽喉炎;2.急性气管支气管炎,体温38°C以下;3.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;4.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;5.肺结核;6.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窘迫;7.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;8.无并发症的水痘、流行性腮腺炎、风疹;9.高血压亚急症;10.慢性浅表性胃炎;11.无水、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;12.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;13.轻度结肠炎;14.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;15.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;16.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;17.急性膀胱炎;18.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;19.单纯的房早、室早;20.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;21.无特殊并发症的、老年痴呆、面肌痉挛、运动神经元疾病、多发性抽动症、睡眠障碍、焦虑、抑郁症、偏头痛;22.癫痫;23.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、二级预防;24.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、肾病综合征、慢性肾小球肾炎、蛋白尿。
妇科
1.慢性盆腔炎;2.慢性子宫颈炎;3.无症状的子宫肌瘤;4.前庭大腺囊肿;5.阴道炎、外阴炎;6.原发性痛经;7.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。
儿科
1.上呼吸道感染:病程3天以内,体温38以下;2.小儿腹泻病: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;
3.毛细支气管炎:轻度喘息者;4.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:无发热、精神状态好,血象不高者。
外科
1.体表肿块切除术后;2.轻症体表感染;3.轻度软组织挫伤;4.小型体表清创术后;5.浅静脉炎;6.老年性骨关节炎;7.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;8.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;9.慢性劳损性疾病;10.慢性膀胱炎;11.慢性前列腺炎;12.前列腺增生;13.无合并症的肾结石;14.精囊炎;15.急性鼻炎、各类慢性鼻;16.急性单纯性咽炎、慢性咽炎、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;17.急性喉炎、慢性喉炎;18.急慢性外耳道炎、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、外耳道湿疹、鼓膜炎。▲
◆一个人成功,不在你赢过多少人,而在于你与多少人分享,帮过多少人。你分享的人越多,帮过的人愈多,那你成功的机会就愈大。传递正能量,也有您的功劳!◆
订阅方式长按选择“识别图中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怎么治疗